亚星手机版正网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 定价: ¥56
  • ISBN:978757260630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323页
  • 作者:(日)青砥瑞人|责...
  • 立即节省:
  • 2022-04-01 第1版
  • 2022-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生活紧绷,压力重重?
    无穷无尽的工作催生空前的无力感?
    即便如此,生而为人依然要奋力前行?
    把一个人压垮的不是压力,而是承受压力的方式。
    本书要讲的不是抑制、消除精神压力的方法,而是把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方法。

内容提要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精神压力在无意识间产生,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任何系统都不是完美的,压力也有过度的时候。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给精神压力贴上“恶”的标签。所谓“恶”的压力,只是那些看不清、说不明、影响人情绪的压力。精神压力的产生机制,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重要的机制。这种机制和我们是共存共荣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和精神压力友好相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危害。
    本书将尽可能浅显易懂地通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来解读为什么人会有压力,不仅会教您消除负面精神压力的方法,还会教您如何发挥精神压力的积极作用,帮您借助适度的精神压力,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目录

第一章  动力
  01  所谓动力,到底是什么?
  02  理解动力世界的结构
  03  神经科学的需求五层说
  04  从分子的世界分析动力
  05  动力与心理安全状态
  06  多巴胺对动力的作用
  07  为提高动力,我们需要留意的事情
  08  整理激发动力的因素
  09  动力与痛苦的关系
  10  金钱与动力的特殊关系
  11  管理动力
第二章  精神压力
  01  理解精神压力的原理
  02  把精神压力分解开来思考
  03  认识精神压力
  04  模式化学习成功之前的精神压力
  05  产生精神压力时,人脑的反应
  06  适度的精神压力
  07  应该避开的精神压力
  08  避免慢性精神压力
  09  与精神压力正确相处的15个提示
  10  为了更好地和精神压力打交道
第三章  创造力
  01  神经科学领域的创造力
  02  理解创造力的前提与复杂性
  03  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比较
  04  通过神经科学的知识来提高创造力
  05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捕捉创造力
  06  发挥创造力的大前提
  07  从宏观视角捕捉创造力
  08  启动默认模式网络的方法
  09  有关过去和未来的对话,可以激发创造力
  10  用突显网络激发创造力
  11  连续对不确定性事物发起挑战,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方法
  12  想象身体的状态是对创造力的强大支援
  13  创造力与大脑信息整合系统
  14  创造力与语言、非语言的信息处理
  15  发挥创造力时用不到的大脑机能
  16  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后记

前言

  

    本书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人脑中发生了什么(WHAT)”,并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WHY)”。当您理解了WHAT和WHY之后,相信您也就掌握了控制自身动力、正确面对精神压力、提升创造力的能力。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你为什么不讲“如何去做(HOW)”呢?
    因为我想把“如何去做(HOW)”这部分,留给每一位读者去思考。因为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状况、处境,具体该怎么去做,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如果我勉强把HOW抽象化、一般化,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读者朋友的情况。
    我不会告诉大家“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因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仅仅是一方向另一方单向灌输知识,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
    即使我告诉您该怎么去做,您也不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神经科学也主张不告诉人们怎么去做,而是引导人们找到答案。
    书店里有很多教大家该怎么做的书,写这些书的作者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取舍,加以抽象化、一般化总结出来的经验。作者根据这样的经验取得了成功,但读者如果生搬硬套作者的经验,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要想学习怎么做,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所面临的状况,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试行,在经过反复试错、修正之后,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套寻找正确方法的流程。只有通过这套流程,才能创造出对自己有价值的方法。
    总而言之,所谓正确的方法,可谓千人千法,学会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教您方法的人,所具备的能力和您不一样,所处的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状况和您也不一样。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自己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貌似有点困难,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您读了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点也不难。
    听过我讲座的朋友,学会了面对自己,也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实践这样的思考程序之后,我亲眼看到他们都得到了成长。其实,这个思考的程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不一定非要指向某个特定的结果去学习。
    所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结合自身的特点,改造世间各种成功的方法,把它们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本书中,也会从WHAT和WHY出发,为您提供一些有关HOW的启发。请大家一定不要生搬硬套我关于HOW的观点,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这些观点加以改造。如果您能牢记这一点,再读我的书,我将感到无比欣慰。另外,为了把抽象、难懂的神经科学讲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浅显易懂,书中还插入了很多独特、有趣的插图。希望这些插图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您时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
    我从一个前所未有的切入口,来探讨动力、精神压力和创造力,希望借此能帮助您解决身边的问题,也希望帮您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

后记

  

    在本书的开头我就讲过,神经科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现在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高速发展。也就是说,在神经科学界,虽然还存在巨大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但目前也有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被发现。
    关于人脑机能的运转原理,还有很多部分被称为“黑箱”,处于我们尚不了解的状态。但我坚信,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黑箱”的部分会越来越小、越来越透明。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解开的人脑之谜,将极有可能给人类的幸福(well-being)和成长(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
    世界各国已经快速行动起来,争相把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造福人类的实践当中。但在日本,对神经科学的一般应用才刚刚起步。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站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时刻竖起接收信息的天线,敏锐地捕捉最新研究成果,把人脑机能和人脑运转原理的最新发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作为一名所谓的“神经元入侵者”,我也在神经科学领域不断钻研,发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我在人工智能(AI)等信息处理领域,获得了不少专利许可。在我看来,今后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精度将不断提高,它们能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就像很多学者担心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一部分人类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代替。
    在这个预测的基础上,未来将难免出现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决。正像本书中所讲的那样,我们人类的头脑对于新事物会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容易做出消极的预测。由于人脑的这种思维特性,构想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我在讲创造力的那一章中也说过,人脑与人工智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人类是有机体,而人工智能是无机体。两者能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人工智能擅长在某个领域进行精确计算,但它不会像人类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感到愉快,也不会像人类那样即使画不好也爱画画。总之,人类能做的很多事情,人工智能是做不来的。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和人工智能对决。双方各有强项,也各有弱势,只有本着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态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世界。 在时代发生变革的时期,抵触、否定,甚至抱怨,很容易,但这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变化的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中审时度势,吸收最新信息,然后改变自己,适应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从长远的角度看,才能实现进化。不管时代怎么变革,只有顺应变化,才能生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每个人头脑中的记忆不同,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但要想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因势利导的思维方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的流行,让时代陷入不安,这种不安还在延续。肉眼看不见的恐惧,让人们对很多事情都陷入消极的情绪。人类头脑的一个特征就是更容易关注风险和消极的事物。但是,在这种现状中,如何活用头脑的机能,找到新的希望和新的机会,也正是本书要向大家传递的重要信息。 ……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雄心抱负?因为我们经常追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一直认为,如果是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也无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只有沉浸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激发出原动力,即所谓的“多巴胺驱动”。 我想让更多的人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加速他们的学习、成长。 关于人类头脑的相关知识,我认为自己了解得并不比专家少。当然,在某一专业领域,肯定还是专家研究得更深入,但从多角度把握的视点来看,我自信比大脑科学专家了解得更宽广、更全面。我要把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去。 近年来,呼吁个人和企业多为社会做贡献的声音越来越高。这种呼声当然没有错,但若形成道德绑架,强迫别人做贡献,就有问题了。人被强迫做某事的时候所使用的头脑部位与自发做某事时完全不同,而且,这样会积累很多精神压力。 志愿者所做的工作,完全出于自发自愿。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帮助了别人,志愿者也好,被帮助的人也罢,双方都是开心愉快的。反过来,如果是被迫为别人做贡献,那么做贡献的人头脑中就会留下“都是为了你而做的”的记忆。于是,便会有意无意地期待对方的回报。如果没有收到对方的回报或者感谢之词,做贡献的人就会产生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这种付出称不上纯粹的贡献。 所以,请大家更加重视“多巴胺驱动”的行为。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学习,并用学到的知识造福他人,这样,我们自己的人生岂不更快乐,也更丰富多彩吗?至少我就是秉持这样的态度,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各种挫折。不过,我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在神经科学中学到的知识,安慰鼓励我的家人、朋友,还有来自内心的声音,因为这些“支持者”的存在,才有了我的今天和今天的我。 最后,我要向那些为世界进步做出先驱性研究贡献的科学家,支持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对大脑科学充满兴趣的各位读者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份谢意,发自我的内心!来自我的大脑! 青砥瑞人 2020年9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01  所谓动力,到底是什么?
    “动力”这个词,我想大家可能经常会听到和用到。
    可是,“所谓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动力背后运作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是什么让动力忽强忽弱呢?”
    在这一章中,我将用神经科学的观点,以浅白易懂的语言,为您解释动力的本质。
    不过,一上来就给您讲动力的本质,恐怕您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从与动力有关的术语开始进行说明,帮您熟悉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为您介绍从细胞、分子层面研究大脑神经的神经科学到底是如何看待动力的。
    虽然统称动力,但实际上,动力也分为很多种。
    不光工作、学习上有动力之说,“我饿了,想吃东西”也是一种动力,“困了,想睡觉”同样是动力,在体育比赛中想获胜也是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理解动力,必须首先理解动力的多样性。其中,对我们人类最为重要的动力,我将分四个大类为您解说。
    不过,我们如果只将目光聚焦于动力,便难以看清动力的整体像。所以,我会先为您介绍人类动力的大前提——人脑。我将动力的运转系统解剖开来,掰开揉碎了,详细地展现在您的面前,即使您以前对大脑没什么了解,我也保证您能看懂。
    另外,我还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整理让动力运转的“原料”,并会谈及动力的来源,动力与物理痛苦、精神痛苦的联系,动力与金钱的关系,等等,各种各样的话题。
    要想“提升自己”,首先需要“超认知”
    第一个话题,是一个与动力息息相关的术语。
    不管您是上班族,还是自己创业的经营者,或是运动员、学生,我想有上进心的您一定想过一个问题——“提升自己”。要想“提升自己”,无论如何都躲不开一个重要的大脑机能,那便是“超认知”。
    所谓超认知,就是“客观地俯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认知方法和状态。我们不能只主观地了解自己,还要客观地了解自己;不能只片面地了解自己,还要全面地了解自己。这就是超认知的作用。
    讲一个有趣的实验。
    “请你对着镜子,仔细看看自己的脸。”
    您突然对实验对象提出这个要求,请他们照镜子看看自己,然后观察他们照镜子的反应。多做几组实验,您就会发现,很多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都会吃惊地瞪大眼睛。因为他们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存在一些差别。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人不能只主观地了解自己,还要通过客观的方式来了解自己。
    在客观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如果我问:“从您家到地铁站的路上,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相信大多数朋友都回答不出来。可从家到地铁站的路,您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为什么不知道中间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在这段路上,您一定看到过电线杆,也就是说,电线杆的视觉信息已经送达您的大脑。可是,送达大脑的信息,并不一定会被大脑作为记忆保存起来。不仅如此,其实大部分信息会被大脑“抛弃”。我们没有特别加以注意的信息,会被大脑判断为不重要的信息,就不会被保存在记忆中。
    我们的大脑虽然具有保存记忆的功能,但并不具备无论什么信息都保存的功能。我们没有特别关注的信息,就不会被保存下来。因此,绝大多数人不会记住自己家到地铁站的路上一共有几根电线杆。
    如果把我们“自己”看作一种信息,那么大脑的记忆功能也适用于“自己”这种信息。如果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对自己加以关注,那么有关自己的信息就不会被存入大脑。而且,还有一种普遍的错觉——每个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自己,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不管是自己,还是电线杆,只要我们没有特别加以关注,大脑就不会对这些信息产生深刻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花些时间和注意力,来客观地了解自己。最近,OECD1宣布,进入21世纪,超认知能力是个人必备的重要能力。
    P2-4

 
XML 地图